TOP

乒乓球的发展(0.07w)
2022-05-23 17:27:37 来源: 作者:南外仙林 六年级 程煜琦 【 】 浏览:404次 评论:0

  乒乓球的发展(1

  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,随着乒乓球规则的变化,其打法上也有很大的变化。

  在上世纪,乒乓球还是欧洲的天下。当时,乒乓球作为一项新生的运动,还并没有到百花放的时代当时的乒乓球是由网球演变过来的。其拍子只有横拍一种,也就是拍柄较长,以握捶子的手法握住,极善长发力。而乒乓球的大小则是39.5~40.5mm,材质为赛路路。这种球旋转起来很强,因此,当时的乒乓球手大多用的是两面反胶,削球打法,以便使对手无法应对强烈旋转。

  但道高一,魔高一丈日本在接触到乒乓球后很快就有了另一种打法——直板正胶快打法。与此同时出现的还有日式直拍。式直拍,简称和中式直拍有很大的不同。日直的拍面偏细长,直则是圆形,而重量也日直要轻。不仅如此,两者在结构和打法上也有大不同。这里光讲结构。

  结构上,中是夹板样式,也是把多种不同的木材通过胶水连在一起,以此通过木板不同的厚度材质,来达到不同的击球手感而日则是直接取本的木,不经过分解板子就是一块本。

  再接着说直板正月交快攻打,此处的直板用的是中式,而不是日式打法则是单面攻,只贴一面的胶皮。因为正胶不同于反胶,它是颗粒向上的因此,它的击球方式也是撞击,而不是磨擦正胶由于不吃转的特性,在对付削球方面十分的管用。我国现任国家队刘国梁用的就是这种打法。而在上世纪乒乓球传入亚洲,发展出了一种全新的拍方式——直板。

  乒乓球史上最精彩的篇章,直横大战,也就此开始。

 

  乒乓球的发展(2

  直横大战,乃是乒乓球史上不可多得的一笔。在刘国梁使用正胶快攻打法时,属于横板的两面反胶圈打法也来了。

  两面弧圈在保留旋转的过程中,也添加了进攻性

  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呢?其原因如下:

  第一点,自然就是其观赏性。直板和横板握拍方式的不同,本就在处理台内小球,中远台的球,发力洁构,以及球打出去的弧线有很大的不同。而各个运动员的独特风格,也把这发挥得更加多样化。

  第二点,就是时代的特殊性。这个时代,乒乓球技术发展速度飞快,很容易出现某一运动员所练的体系刚成,就有其新的体系出现。也会出现两种不同体系同台对战。如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的日直,也在21世纪初出现。如1980年后唯一一位的外国奥运单打冠军柳承敏就是用的日直,而和他对战的则是三届奥运冠军,也是当时打法最先进的直拍横打选手——王皓。两者的打法风格不同,擅长的方面也不同,而整体水平也在竞技状态的影响下相同。在保证有来回的情况下,有很强的视觉效果。

  再者,就是器材的特殊性。在那个时代,乒乓球的旋转和大小对于每一种打法都是合适的,这也是导致打法多元化的方面之一。不仅如此,球的特点也间接导致了球拍底板的材质。由于球的原因,球拍底板据打法就有很多种类型。更重要的是,当时的国际乒联在规则上改动后,没有在器材上有太多规定,也导致了某些打法的产生。下面我来列一些这一时代的著名球员:

  王皓:直拍横打第一人

  王励勤:正手利横板,连续型弧

  马琳:传统直板,变化第一

  陈玘:正手利模板,一板过

  张继科:反手利横板,拧拉第一人

  柳承敏:亚洲第一正手

  朱世赫:世界第一削

 

  乒乓球的发展(3

  而这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过后,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个单调的时代。在这一时代过一,国际乒联做了一个离谱的决定:再次更改球。这次不仅把球给改大了,还把材质改了。球改大,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直板的消亡。球大把横板的器材优势推到了顶峰,然而直拍却不占任何优势。

  直排目前在国际赛场上虽然能依靠直拍横打苟延残喘,但早已失去了作为直拍的灵魂。直拍横打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把直拍当作横拍的打法,和传统直拍完全不一样,往前的直横大战也很难看到。直拍在国际赛场上的出现次数屈指可数。而传统直拍在国际赛场上销声匿迹,没有踪迹。不过改球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。用国际乒乓联合协会的话来讲,就是为了增加球的观赏性,意思就是让一球持续更长的时间,不是两三个来回结束。张继科在试打的时候说,40+球和40球相比,旋转更弱,打起来有点怪。其中的“打起来有点怪”则是指40的球在接时会有一种飘而不实的感觉,有些怪异。40+球在接的时候更加厚实,更稳定,不容易掉球。“怪”的感觉就好比拿习惯长锋羊笔书写后拿起了钢尖钢笔后写字的感觉,过于稳定。

  在“旋转减弱”的影响下,击球的方式也有不同。以前击球多采用把球包裹起来,使球与胶皮受到充分的接触和摩擦,加强球的旋转。张继科和王白告的拧拉更是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。速度的需求上,如果不是快攻打法的选手,是不要特别注意的。但到了40+的时代,旋转大幅减弱。具体体现在制造旋转的难度加强和旋转速度上限的降低,前者的影响导致通过包裹球来制造旋转的收效极低,不再成为一种主要的得分手段。后一者的影响则是靠旋转取得胜利的打法,如削球。唯一不怎么影响的则是以速度为主的快攻打法,由于本身的技术落后,还是没能成为主流。就目前来说,40+改球以来就有两个时代。分别是以马龙为代表的的时代,和以樊振东为代表的时代。马龙从小球打到大球,所采用的打法也是融合了小球和根距大球改进攻的打法,有着大球的球风和小球的内在。且以正手为主,球脱手速度中等,反手为次要,正手金台打法,对拉世界第一。樊振东的打法以反手为主,师从王白告,拧拉技术为当今世界第一,最为先进。正手也不差,整体以速度为主,反手动作和正手动作堪称暴力美学。其实在我刚才的论述中,想必大家也都注意到了一个问题,不管是马龙还是樊振东,两者完全不同的打法,都是十分的“暴力”。没错,在40+球的时代里,手上的动作占据了大部分的耗能。在这点还是主要归功于球变大后的打法改变。而在40球的时代,手上的动作还并不是占据特别多的能量,有着更多的能量去处理脚上的动作,步伐更加的厉害,代表人物是刘成敏,可以在扑错大角的情况去扑另一个大角。而在40+时,如果还采用40的脚步,体力则会严重不够用,更何况40+相比40来说,球的来回还变多了,所以,在球和体力分配的双重影响下,“对拉”这一双方球员站着不动,光凭手上动作的方式得到了巨幅增长。这种巨幅增长也带来了当今乒坛一个最大问题,废黜百家,独尊对拉。分内小球早在40的时代就多以拧拉处理。在40+的时代,分内小球更加容易处理,而在许昕的退台打法不再是一个特别先进的技术时,近台打法成了主流。不仅如此,40+时代的拧拉相比40的时代更加成熟,分内小球的多种打法基本灭绝。在中远台打法下,有了对拉这种简单方法,谁又会去选择其他的打法呢?对拉的观赏性,不得不说,在众多打法里是观赏性最强的打法。从一个单纯外行看热闹的角度看,能看到不可思议的弧度是最能感受到快感的一种,在对拉中,由于旋转的不断累积,经常会出现惊人的弧甩,其状如圆弧。单看多这种之后,却不免有些审美疲劳。更何况上述的惊人弧圈已经逐步减少。模式化在马龙的时代还不算极为严重。到了樊振东的时代,则极为严重,任何一场比赛都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如下:A发球了!B拧回去了!A拉起球来了!B开始对拉了!A没拉上,掉球了!B得分了!而所谓的神仙球(许昕除外),又可以概括为两种:A发球了!B回球擦网了!擦边了!A救起来了!B没有接住!又或是,AB对拉中!A突然打了一个大角!B又反打A一个大角!这种格式化放在任何一个项目中都是致命的。王澍在《论书剩语》中说过:“结字需整齐中有参差,方免字如算于之病,逐字排比,千体一同,便不是书”。可见在书法中也是如此。如果用书法对应的时期来形容乒乓球,38时代则对应魏晋南北时代,40年代对应隋唐宋的时代,40+则是元明清。用几个词来概括,就是:魏晋南北——上升期,隋唐宋——鼎盛期,元明清——衰落期。而用一句话来总结现在的打法,则是“拧拉起手两面抡”。我个人是极度讨厌的。

至此,乒乓球的发展也就正式的粗略讲完了。

 

  

本篇完结

0
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:
Tags:生活 最后更新时间: 2022年09月26日17时31分28秒    责任编辑1:牛一然1 责任编辑2:
】【打印繁体】【投稿】【收藏】 【推荐】【举报】【评论】 【关闭】 【返回顶部
分享到QQ空间
分享到: 
上一篇黑色森林5(18760字) 下一篇脱离时间的约束计划

评论

帐  号: 密码: (新用户注册)
表  情:
内  容:

相关栏目

最新文章

图片主题

热门文章

推荐文章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