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人们的内心世界往往容易被忽视,而《不被理解的少年》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,为我们照亮了那些隐藏在心理困境中的少年们的真实生活。作为“少年发声”系列的第二本,它以心理老师陈宇与 15 个患有心理疾病孩子的对谈为线索,生动地展现了这些孩子与心理疾病斗争的历程。
书中的 15 个孩子,各自背负着抑郁、自卑、强迫等不同的心理疾病。其中,有一个孩子因强迫症极为严重,竟认为人不能犯错误,直到上大学后才得知犯错是人之常情。这些看似难以理解的情况,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。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比如家长常挂在嘴边的“我是为你好”,这句本意是关爱的话,却可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,甚至导致一些孩子休学。长期受到这样的影响,孩子与父母、与社会的关系逐渐恶化,开始逃避生活,陷入孤独,甚至失去朋友。
令人深思的是,这些孩子的家庭大多并非普通家庭,而是拥有一定的教育资源和条件。然而,这些家庭对心理学的了解却少之又少,也不懂得尊重孩子。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曾经也因考试成绩考得差,担心考得好的朋友不再跟我玩了,但幸运的是,我没有选择逃避,而是主动去询问好朋友,他们的回答是:“你就是考0分也不影响和我们交朋友。”这让我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了一个道理——不能仅从成绩等方面来看待一个人。
还有的孩子在校因为被霸凌,出现了心理问题,在面对霸凌这一问题上,书中也启示我们,应敢于反抗,但要讲究智慧。及时告知同学、老师和家长,必要时依法维权、进行正当防卫。而对于心理疾病,与心理老师、家长和医生积极沟通是关键,有时还需要接受长期治疗。
一口气看完这本书,我心里想法很多。尽管这是一本写心理障碍的书籍,却也从侧面为我们指明了生活中应对心理困惑的解决方法。同时也提醒着我们,关注心理健康、理解他人,尊重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