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

中国中央集权的源头(陈云逸爸爸)
2024-04-15 15:59:50 来源: 作者:李忠 【 】 浏览:89次 评论:0

——《大秦帝国》读后感

世界上大概只有一个国家,有“分久必合”的执念,那就是中国。无论分裂成多少块,这些各块的领导者,都必须强调自己是正统,而正统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追求统一,否则立刻自动降格为地方政权,而这种降格连自己及自己的拥趸也认可,从而更快地被其他势力所消灭。例如,台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,李登辉抛出《国统纲领》后,曾经占据了统一的主导权,甚至在大陆都得到相当一批人的追捧(所谓蓝盟就是其中一部分),追求什么三民主义统一中国;而陈水扁“不统”一出台,台湾就每况愈下,再也没有机会与大陆抗衡,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被大陆统一。从这点看,陈水扁将会是中国统一的最大“功臣”……

这个几乎刻到中国人灵魂里的观念,其源头应该是秦朝的秦始皇。在此之前,中国其实和欧洲差不多,虽然血缘相同、语言相近,但却妥妥是“列国”,许多小国和一个村子差不多,王子爱上公主的事情基本上年年发生(王子公主多啊),争霸已经是很开心的事情了,统一基本上除了做梦,不会有人去想的。

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一切发生了变化。

为什么说秦始皇“统一中国”,而不说“秦灭诸国,代周而王天下”?因为秦始皇做的这几件事,才是“中华一统”的基石:

1、书同文。中国地大幅广,古代又不像现在交流这么方便,所以南腔北调很正常,听不懂正常。书同文可以让人虽然听不懂,却可以远距离交流,自然潜移默化相互认同为“自己人”。这是心理上的影响;

2、车同轨。地理上的隔阂,必然产生心理上的隔阂,且叛乱后难以扑灭。秦统一后大修驰道,发展交通,使得中华大地的主要城市,虽数千里之远,亦与中央相通,自然不容易脱离中央统治。这是地理上的准备;

3、郡县治。分封制下,“领主的领主,不是领主”,效忠的对象仅仅是自己的领主或者家主、将领;郡县治,通过“改土归流”,中央派遣的定期轮换的流官,取代世代世袭的土司(土,本土,当地;司,掌管,主持。分封制其实就是土司。),从而使得全国人效忠的对象集中为“皇帝”,在制度上否定了独立的合法性。这是法统上的设置;

4、部门分工。郡县基本上就是小中央,同样有分工。部门不但接受地方的领导,而且接受来自中央同部门的指导。分工意味着权力的制衡和分散,再加上巡查制度等,使得独立的难度急剧增大。这是方法上的安排。

这一套制度,一直到现在都在沿用,可见其先进性。

然而,再好的制度,也不会使所有人受益,受害者就是那些“贵族”。原来凭着投胎就可以躺赢,现在却需要打拼,自然不会满意。问题在于,当时贵族才有时间有资源读书,读书人掌握话语权,现在秦始皇掘了这些人的根,怎么可能轻易放过?一方面希望从军事上复辟,掀起或资助各种叛乱;另一方面则大打舆论战,将秦污蔑成“暴秦”,并在史书上定性。楚汉相争,楚就是典型的贵族复辟,汉则“遵秦制(当然策略上比较灵活,也用分封制笼络或稳定了部分势力及人物),能够集中力量的“秦制”,战胜各有打算的分封制,并不奇怪。但是,即便是实际上“遵秦制”的汉得了天下,为了说明自己代秦的正义性,也必须把秦钉牢在“暴秦”的牌匾上。这就是中国受益于秦两千多年,却将秦归于“暴秦”的原因。

顺便说一下中美之争(其实是中西文明之争)。一旦中国在竞争中败北,从此以后,史书上一定会把中国并没有干过的各种坏事,加到中国头上,中国人也会成为根子上就坏透了的恶劣种族,中华文明也会成为黑暗腐朽残暴的文明,即便我们的后人,也会深信不疑。所以,努力吧,孩子们,为中华崛起而读书,为中华复兴而读书!

20240414

3
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:
Tags:大秦帝国读后感 最后更新时间: 2024年04月18日09时40分28秒    责任编辑1:陈云逸 责任编辑2:教学部
】【打印繁体】【投稿】【收藏】 【推荐】【举报】【评论】 【关闭】 【返回顶部
分享到QQ空间
分享到: 
上一篇今日跑步思绪(蔡攸同妈妈).. 下一篇《从一到无穷大》读后感(张十一妈妈..

评论

帐  号: 密码: (新用户注册)
表  情:
内  容:

相关栏目

最新文章

图片主题

热门文章

推荐文章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