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

教育的魅力在于渗透[★]
2012-08-07 15:22:00 来源:教育人博客 作者:唐金龙 【 】 浏览:1859次 评论:0
 
      教育学生,可以有各种方式。在教育实践中,往往看到的是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教导,让学生被动去接受。这应该说是方式之一,但效果不一定能尽如人意。一定程度上,润物细无声的渗透,效果会更好一些。记得电视剧《雍正王朝》中有这样一小段:四皇子胤禛奉旨追缴国库借款,哪知道众官员凭着资历和功绩抗着就是不还借款。被胤禛追急了,众官员一起到宫门前,跪哭着要见皇帝。惊动了康熙后,康熙也没说什么,而是把他们领到园子里之后,要贴身太监李德全歇着去,李德全还坚持说要在这儿伺候皇上。康熙微笑着朝着众官员说,要有什么事,他们也是能伺候自己的嘛。众官员纷纷说能的、愿意的……这时康熙笑了,笑得很开心。
    康熙带着众官员到了园子里,找了一处石凳子坐下说,这里没有外人了,咱们君臣几个坐下聊聊。康熙坐在石凳子上,众官员在对面席地而坐。康熙微笑着从容地说自己一生自信,自信人生一百年,会当纵横九万里。除鳌拜,平三番,平葛尔丹,收复台湾,和俄国老毛子干,从来没怕过什么。这时康熙停了一下,声音低沉了下来,一脸忧郁的感慨说,就在前不久,黄河发了大水,决了好几个大口子,上百万人流离失所啊。
    话到此处,众官员纷纷痛哭流涕,表示愿意归还欠款。
贵为一国之君,金口玉言,怎样对大臣说话都是最正确的方式。康熙没有居高临下地命令,而是旁敲侧击,委婉地说出自己的意思,结果圆满地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。
   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是高超的交流技巧,柔而有力。我们教育者完全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,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,不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,也来个康熙式的的渗透。
    解剖一下,这渗透有如下要点:
一是环境
    康熙解决四皇子没解决好的问题时,没有让李德全把那那些小事大臣统统叫到朝廷上来,郑重其事地当大事来办。而是选择了园子里,君臣围绕石凳而坐,大有平等交流的姿态。设想一下,如果在大堂之上,皇上兴师问罪,不是说问题不能解决,但确实没有这样和谐解决问题来的高明。
    我们教师往往选择的是把学生喊到办公室,自己坐着,让学生站在自己对面,甚至边改作业边训斥着学生。由不得学生辩解,只能听从老师顺着自己的意思一个劲的训话。如果换个环境,在林阴道上,紫藤走廊下,或者在师生一起跑步的跑道上,老师跟学生进行交流,因为环境的不同,气氛会大大不一样,而效果也好多的多。
二是信任
     康熙让李德全离开,并且说要是有什么事,大家都是能够也愿意侍候自己的。这是对大臣的信任,当然这还只是康熙的表面文章,他骨子里还是相信他的大臣们能够替他想问题,能够为国家分担困难的。
    果然在他一番动之以情的话语后,大臣们感动不已,纷纷表示愿意归还欠款。
    信任别人,在解决问题时就会有更大的主动权,也更有利于和谐。对于教育者而言,不要天然地认为学生就是被教育的对象,就必须要服从老师的安排与教导。诸多的逆反除了学生自身因素之外,教育者的自高自大也是重要因素。相信学生的本质是好的,进而信任学生,那么你说话的语气,提出解决的方法都可能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,也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三是委婉
    康熙要是直言说事,当然没有什么不妥,毕竟大臣是欠着朝 廷银子的。但康熙皇帝没有正面说事,而是通过黄河发大水的事件委婉说出国家财政吃紧,需要方方面面支持。那你想想呀,正是国家最需要的时候,你欠着国家的钱还能不还吗?
    聪明的大臣自然听懂了皇上的意思,为了自己的前程,为了国家利益,表示愿意还款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。
    委婉说事相对于直言,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对方自省。这样不仅解决是眼前事,也让别人能够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,进而提升自我素养。
    教育也是这样。学生在草种程度上说,由于认知层次所限,加之环境所困,对自身对外界问题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。那么,教育者在校正的过程中,就要注意方式方法,而委婉说出学生存在的问题,是不错的方式选择。
    如果教育者只图一时痛快,或者说反正是为学生着想,说直白一点也没什么。更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无知,委婉说问题不能直接切入,效果差,而主动选择单刀直入。还有就是不能主观上认为学生就是受教育者,就必须要低下头虚心听。
    总之,渗透不光是一种方式,也是一种自信,一种智慧。  ( 安徽巢湖市柘皋中学  唐金龙 )
 
     原文地址: http://tangijnlong.blog.edu.cn/2012/763066.html#
 

 
22
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:
Tags: 最后更新时间: 2012年08月07日19时27分29秒    责任编辑1:赏能03 责任编辑2:
】【打印繁体】【投稿】【收藏】 【推荐】【举报】【评论】 【关闭】 【返回顶部
分享到QQ空间
分享到: 
上一篇让成功有个过程 下一篇正确 对待孩子的“偏科”

评论

帐  号: 密码: (新用户注册)
表  情:
内  容:

相关栏目

最新文章

图片主题

热门文章

推荐文章

相关文章